經常聽人說:合同簽約無小事,這句話一點都不假。
2024年浙江某上市公司因一枚偽造公章損失3700萬,董事長當庭崩潰;2023年北京連環合同詐騙案中,11家企業發現簽約人竟為“幽靈員工”……紙質合同簽約正淪為商業社會的阿喀琉斯之踵,最高院數據顯示,合同糾紛中34.7%涉及印章真偽爭議。
如果你關注新聞,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事情,比如前兩年南寧地產合同一案,一伙人竟從銀行騙取了1.2億元的貸款,最為離譜的明明自己也不是當事人,但是地產開發商居然要承擔30%的過錯責任,什么都沒干就損失幾千萬。
究竟為什么會這樣判決呢?這30%的責任又源自哪里呢?接下來給大家說道說道。
事情經過
一團隊為了從銀行拿到貸款,私刻一地產開發商的公章,然后偽造土地抵押文件,拿到銀行去申請貸款。由于這伙人“偽造”的印章、文件非常的逼真,在審查時也是煞有其事的樣子,而且涉及的款項比較巨大,銀行也沒有覺得有問題,畢竟有實際的抵押物。
在貸款到期后,銀行找該地產開發商索要欠款,這才發現原來當初簽署的合同是有問題的。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,銀行將當初的簽約合同提交給司法鑒定機關進行鑒定,原來在當初簽約的時候,這個“詐騙團隊”使用的公章是假的,而且在加蓋騎縫章的時候,存在0.3毫米的錯位,這也證明這個合同被動了手腳。
然而,漫長的鑒定周期導致資金早已轉移,銀行當初出借的1.2億元是追不回來了。但是,在這整個事件當中,由于該地產開發商對自己的印章保管不力,最終企業仍承擔30%過錯責任,什么事都沒干就白白損失近4000萬元。
紙質合同簽約過程中,由于是實體物料,如印章、合同文件等,都非常容易被人動手腳,如果你沒有專業的團隊或是經過專門的機構鑒定,在合同簽訂的過程中非常容易踩“坑”,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巨額款項的,人家一番算計就是奔著這個來的,真是讓人防不勝防。
紙質簽約的“困局”
在紙質合同簽約過程中,竟然出現諸如上訴案例的事情,主要由于它的幾大“困局”所導致:
1、防偽失效
在紙質合同簽約過程中,僅憑肉眼很難判斷合同、印章的真假,這也是為什么經常有人在這個上面做文章的原因。公安部2024白皮書顯示,高仿印章識別準確率僅68%,肉眼誤判率達行業級災難。
2、證據斷層
在紙質合同簽約過程中,由于簽署過程是線下進行,很難對簽約過程進行存證,即使在簽約時用攝像設備拍下簽約全過程,但是在合同上的筆記、印章等,也沒有絕對的保障。這也是在合同遇到糾紛的時候,很多明明不是自己干的事情,為什么還要承擔連帶責任。
3、時間周期過長
無論是合同的簽署,還是后續的存證管理等,紙質合同簽約的時間周期都非常高的漫長,平均37天的司法鑒定周期,給了哪些違法團隊足夠的時間將資金轉移,如果轉移到境外,這些損失只能是自己蒙受,如果數額巨大的話,對于一些資金比較薄弱的銀行或者企業來說,更是致命的打擊。
紙質合同簽約的時候,很多朋友畢竟不是規格非常高級別的簽約,難以有專門的團隊負責、并對這個過程進行保障,這也是容易出問題的原因。那么,有什么辦法可以規避或者減輕這些風險呢?隨著技術的進步與發展,電子合同簽約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電子合同通過三重防護徹底關閉風險缺口:
1、生物識別盾:活體檢測+公安部數據庫直連,杜絕身份冒用,能確保簽署人的身份,這是簽署非常關鍵的一步。
2、時間膠囊技術:簽約全過程秒級存證司法鏈,構建鐵證閉環,在簽約完成后不用擔心合同被篡改,任何的改動都能被存證記錄,可以更好的保證自己的權益。
3、智能預警系統:自動檢測異常修改,風險攔截率高達99.97%。部分電子合同簽約系統能夠支持對異常的合同進行風險識別,提起簽約當事人的警惕,更好的規避簽約風險。
電子合同簽約不僅是更加高效的簽約方式,在簽約安全防護上也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,如今更是在各行各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印證。2024年12月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電子合同推廣令》明確要求:2025年底前,政府采購、金融借貸等領域電子合同使用率需超90%。
因此,對于我們大家伙來說,電子合同簽約是降低簽約風險的一大“法寶”,應當趕快行動起來,讓自己的每一筆簽約都更加的安全有保證,順心順利的進行每一筆業務的簽署,讓生意更加放心的履約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