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想過,簡簡單單的一個簽名,就差點把一家公司給毀掉了么?
這可不是危言聳聽,而是切切實實發生的例子。某上市公司因為一份被偽造的、價值18億元的《擔保協議》,最后竟然要擔責30%,賠償某銀行5.6億,公司資金鏈遭受重創。
這是怎么發生的呢?為什么一家上市公司還會因為被偽造的《擔保協議》給“坑”的這么慘?接下來跟大家講講這個事情,看完之后你就會體會到為什么說“一個簽名就可能毀掉一家公司”了。
事發經過
某上市公司前財務副總監張某利用職務之便,盜用了公司空白A4紙(為擔保協議預備),并通過地下作坊制作了一系列幫助他進行違法行為的工具:
1、高仿電子雕刻公章:采用3D激光雕刻技術,與真章誤差僅0.02毫米
2、虛假董事會決議:PS五名董事簽名,偽造「同意為關聯企業提供擔?!箖热?/p>
3、時間錯位戰術:將簽約日期倒簽至2022年6月(時任法人尚未變更)
在做了上面的準備后,張某與某銀行進行了一筆高達18.7億元的借貸,并且以該上市公司作為擔保方進行。在審核合同的過程中,由于張某提供的一系列資料在肉眼看上去都無懈可擊,銀行機構內部很快就通過了,將借款打到了張某指定的賬戶。
之后,在貸款到期后,由于張某沒有按期歸還貸款,該銀行直接在法院發起起訴,要求該上市公司履行《擔保協議》下的18.7億元債務。接到起訴后,該上市公司也是直接懵了,都不知道什么時候進行了這筆借款的擔保。
司法鑒定證據
在雙方提交的證物中,經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檢測:
1、印文差異:真章印泥在紫外光下顯示防偽熒光碼,假章無此特征,而這份擔保協議中并沒有相應的防偽熒光碼。
2、紙張溯源:擔保協議使用的用紙生產批號為2023年1月,與標注簽約時間矛盾,是張某偽造的簽約時間。
3、筆跡鑒定:董事會簽名與樣本的起筆角度偏差超15°,系為張某偽造,但是肉眼很難識別出來。
在證據面前,該銀行也時百口難言,不僅沒有對項目進行實地核查,只是通過張某提供的印章樣本復印件比對,直接通過了這筆貸款。各種人為造成的失誤,導致最終釀成這筆18.7億的貸款出現難以追回的局面。
法院判決
最終,法院綜合各方面的情況,對相應責任人進行了責任認定:
1、銀行機構:因其未盡「合理審查義務」,包括未通過工商系統驗證董事會變更記錄、未使用專業驗章設備等等,需要承擔70%的責任。
2、上市公司:依據《民法典》第172條表見代理規則,法院認定「張某職務身份+長期業務往來,使銀行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權」,需要承擔30%的責任。
3、刑事追責:張某犯「偽造公司印章罪」「合同詐騙罪」判處有期徒刑12年,而地下刻章作坊主李某被判有期徒刑5年。
也就是說,該上市公司在整個過程中幾乎啥事都沒做,就需要承擔5.6億元的損失,哪怕是上市公司有著強大的財務實力,在這個巨額的損失面前,也顯得搖搖欲墜。還真就應了,小小一個簽名,就可能將公司搞破產,這一點都不假。
在數字經濟時代,仍依賴人工肉眼核驗紙質合同的企業,實質上放任了用印風險。隨著技術的發展,在重大合同簽約面前,采用具有生物識別、區塊鏈存證等技術的電子簽約系統,從技術層面消除合同欺詐的物理操作空間,讓簽約更放心。
如果在上述案例當中,銀行采用的是電子合同簽約,那么在簽約過程中,可以在多個環節識別出風險,從而這個擔保被叫停,也就不會產生18.7億元如此巨大的損失:
1、身份驗證階段:電子合同簽約時,需法人代表掃臉+短信驗證碼等多重身份驗證,這樣一來,張某就無法單獨發起擔保協議,也就無法順利簽下這個協議。
2、用印環節:電子印章調用需經過「申請-法務審核-CEO審批」三級權限,每次用印自動生成區塊鏈存證,時間戳無法篡改,自然而然張某是無法在公司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這個協議的簽訂的,那銀行也就不會放款。
3、履約監測:在電子合同簽約過程中,部分簽約系統會自動將「對外擔?!诡惡贤瑯擞洖楦唢L險,觸發董事會成員全員在線會簽,這樣一來在錢還沒發生實質性的轉移或者還沒消耗或轉移完,就被凍結,可以大幅減少資金的損失。
4、事后審計:合同全生命周期操作日志可追溯,該上市公司在審計時,如果發現2022年6月存在相關數字指紋記錄,但是公司對于相應的合同協議并不知情,那說明出現了問題,可以很快定位到協議內容,并進行追查,能更早的介入到彌補的環節,不至于等到銀行機構起訴之后才發現除了大問題,可以減少損失的發生。
在數字化時代,每一次合同的簽約,都是對公司的一次考驗,如果不順應時代的發展,拒絕電子合同簽約這種新技術與公司現有業務的融合,那么即使現在還沒出現問題,在不遠的未來,也有可能導致風險的發生。畢竟,在每次進行紙質合同簽約的過程中,你都承擔著各種潛在的風險,只是沒有爆發出來而已,但是千萬不要將其當做幸運,而是利用技術的力量,去做到運籌帷幄,讓自身的發展,更加順利的進行。